道教科仪的由来与发源的简史
道家门派伍柳派,全真,蓬莱派,龙门派,全真南无派,广慧派,霍山派,闾山派,民间法教,六壬仙师,茅山,华光派,普庵派,梅山派,金英教,三元教,元皇派
#正一科仪#全真科仪#道教
在道教官观内或平常生活中,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,手持各异的法器,吟唱着古老的曲调,在坛场里翩翩起舞,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,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。俗称“道场”,谓之“依科演教”,简称“科教”,也就是法事。斋醮是道教特有的宗教祭祀仪式,也是道士所从事的主要宗教活动。斋醮的内容有清洁身心,设坛摆供、焚香、化符、存想、念咒、掐诀、叩齿、上章、诵经、赞颂、并配以音乐,灯烛和禹步等仪范程序。斋醮的目的是使人与神灵沟通,祈祷神仙保佑,赐福消灾解厄。
斋醮祈祷,古即有之。早在东汉以前,就有“斋戒”、“醮”、“坛”等的说法,这在《礼记》、《易经》、《高唐赋》、《史记》等书文中均有记载,说明道教斋醮科仪源于中国古代的祈祷仪式。东汉时期,道教诞生之前,汉明帝永平八年(65),朝廷曾下诏给楚王英,命其诵黄老之微言-,尚浮屠之仁祠,洁斋三月,与神为誓,道教诞生后,汉桓帝又亲祠老子于濯龙,文厨为坛,饰淳金扣器,设华盖之座,用郊天乐(见《后汉书》)。可见此时的斋醮祈祷不仅有了坛和供器,而且有了音乐——郊天乐。东汉时,太平道已有向天祈祷和称谢等仪式;五斗米道亦有“涂炭斋”、“指(或作旨)教斋”等斋仪,祈祷者“黄土涂面,反缚悬头”,仪式简单。另外,五斗米道还有为病人请祈的“三官手书”,具体做法是:“书病人姓字,锐服罪之意。作三通,其一上之山,著山上,其一埋之地,其一沉之水。”(见《三国志·张鲁传》)此种科仪虽然十分简朴,但已具备了斋醮科仪中表章的雏形。据《魏书·释老志》记载,张道陵创教之初,因传授《天宫章本》中的某些斋祠醮法,使弟子“各成道法”,于是,其事大行”。《天宫章本》可谓最早的科:醮书。总而言之,这一时期是道教科仪的开创阶段,所以科仪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简单,但不可否认的是,斋醮科仪产生了。东晋、南北朝时,斋醮科仪经上清派、灵宝派道士推演,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。东晋哀帝兴宁二年(364),魏夫人的弟子杨羲、许谧在茅山创建“上清法坛”,用“九老仙都君”印。东晋安帝隆安年间(397—401),葛洪族孙葛巢甫撰著《灵宝经》30余卷,至南朝陆修静再加增修,大行于世,在閤皂山建立“灵宝玄坛”,用“元始宗坛”印和“元始万神”铜印。北魏时期,道士寇谦之率先改革北方天师道,提倡礼度,改诵经“直诵”为“音诵”,从此斋醮诵经有了音乐的内容。寇谦之著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》和《箓图·真经》,使科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。继寇谦之后,南朝刘宋灵宝派道士陆修静亦改革南方天师道,他在撰写三洞经典的基础上,修整了斋醮科仪。他曾撰著斋醮科仪百余卷,有关灵宝六斋、九斋、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及《升玄步虚章》等斋醮乐章多种。经寇谦之和陆修静整编修订以后,斋醮科仪逐渐定型并走向完善。到隋朝时,基本上停滞不前,但仍受重视。斋醮科仪历经唐、宋、元各代,随着道教的发展而盛行。唐玄宗于开元十年(722)及二十九年(741),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二所,每年依道法斋醮。此间他还“于道场内亲教道士步虚声韵”,并诏道士司马承祯、李含光等作《玄真道曲》、《大罗天曲》等。唐武宗即位(841),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人禁中,于三殿修金箓道场。帝幸三殿,于九天坛亲受法箓。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是道教斋醮科仪的集大成看,他搜集、整理、编纂、删定了南北朝以来的各种科仪。在此基础上又新修了《太上正一阅篆仪》、《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》、《道门科范大全集》等科醮书多种,影响十分深远。北宋太宗、真宗、神宗、哲宗、徽宗各朝,宫中设醮,史不绝书。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(1009),令太常礼院详定天庆道场醮仪,颁诸州。徽宗于大观二年(1108),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范于天下,令道士依法奉行。金元之际,京中宫观、大邑名山(如龙虎山、闷皂山、茅山等)均有设醮者。不仅正一派道士,而且全真派丘处机、王处一,太一道萧志冲、萧居寿等,亦皆先后承金、元皇帝之旨而主醮事,斋醮遂为各派所习。明代以后,道教转衰,但斋醮科仪仍流传于民间。此阶段出租了许多民间宗教,流传十分广泛,许多斋醮科仪被民间宗教所吸收。同时有许多大型的斋醮科仪因无力承办而失传,小型的斋醮科仪因进一步简化而更适合一般群众的需要;故一直流传至今。清代龙虎山上清官提点娄近垣,整编斋醮科仪12卷,辑集成《黄箓科仪》,成为近现代科仪的典范。
【斋醮法事的盛行】
道教斋醮与道教教团的创立相始终。东汉后期,张角在北方创立太平道,在教区内,建立了祠、茅室、坛,以举行斋戒祭祀活动。《太平经》卷四十三说入道之人,“当养置茅室中,使其斋戒”。太平道法师持九节杖为符祝,率道众跪拜首过,向天神祈祷,称谢。这都是道教早期较原始的斋醮活动。张陵天师在巴蜀创建五斗米道时,亦设置静室,作为道众斋戒思过,请祷跪拜的场所。五斗米道对天、地、水三官的信仰和祭祀,源于先秦时期的祭天、祭川的祭祀仪式。【唐代斋醮】唐高祖(李渊),尊道教教主老子(李耳)为李氏皇帝远祖,道教已成为国家宗教,道教斋醮也作为国家祭祀活动,受到唐代帝王的重视,道教斋醮也就登上了国家祭祀的大雅之堂。唐代帝王崇信斋醮祈福禳灾的功效,为求自身的福寿和国家的太平,对斋醮活动颇为重视。唐太宗即位之初,即敕命著名道士李含光建茅山坛宇,为国斋醮。唐太宗多次派中使赴茅山坛场,巡视斋醮,赏赐茅山修醮道士,令“依河图内篇,奉修斋谢”。唐代茅山上清宗坛为国醮祭,名扬天下。武则天执政时期,多次敕命举行金录斋会和投龙简仪式,为武周政权拜天谢地,镇安社稷。唐玄宗尊祟道教,对斋醮仪式尤感兴趣,“每中夜夙兴,焚香顶礼”。开元天宝年间,投龙奠玉,丝毫不逊则天武后,当时茅山华阳洞、天台山玉京洞、王屋山玉阳洞、青城山天师洞、南岳朱陵洞等名山洞府,醮祭投龙,岁岁不绝。唐代道教斋醮中的投龙仪式,一般要举行金录斋会,设1200星位的罗天大醮,举行地点多在道教的洞天福地。道教的投龙简仪式源于天、地、水三官信仰,刘宋时已初步形成投龙祭祀仪式。至唐代,祭天、祭地、祭水的投龙简仪式,已成为国家斋醮祭祀大典。唐代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,是道教斋醮活动最盛之地。唐代长安有道现42座,洛阳有道观12座,唐政府设崇玄署,“掌京都诸观之名数,道士之帐籍,与其斋醮之事”。唐代实行道举制度,道士经法科试义十道,讲论科试经论,文章应制科试诗,表白科试声喉,声赞科试步虚三启,焚修科试斋醮仪。斋醮法事中,道士要念颂祝咒,以声音宏亮为佳,故表白、声赞、焚修三科都与斋醮有关。【宋代斋醮】宋代皇室斋醮活动的盛行,与道士张守真“降神”事件颇有关系。据载,宋太祖赵匡胤病,召张守真入宫,命内侍王继恩在建隆观设黄录醮,令张守真降神。宋代文士王钦荐奉敕撰《翊圣保德真君传》,称翊圣保德真君降世,教张守真结坛之法,使为宋王斋醮祈福。所传九种结坛法,分为上中下三等。上三坛为国家设。其上称顺天兴国坛,设3600星位,为普天大醮;其中称延祚保生坛,设2400星位,为周天大醮;其下称祈谷福时坛,设1200星位,为罗天大醮。中三坛为臣寮设。其上称黄录延寿坛,设640星位;其中黄录臻庆坛,设490星位;其下称黄录去邪坛,设360星位。下三坛为士庶设。其上称续命坛,设240星位;其中称集福坛,设120星位;其下称却灾坛,设81星位。宋真宗即位时期,皇室斋醮活动更盛。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,真宗敕于京城干地建玉清昭应宫,以供皇室斋醮。宋王室还重视斋醮科仪的修订。宋真宗令两街道录召集高道修斋醮科仪,由王钦若审定编成《罗天大醮仪》十卷。宗神宗命提举中太一宫孙永监修删润斋醮科仪,熙宁六年1073年,陈绎又奉旨编修《道场斋醮式》二十八卷。宋徽宗令每路选道士十人赴京城左右街道录院讲习科道声赞规仪,并编成最早的斋醮音乐经韵谱《玉音法事》,又命道士林灵素修《正一黄录青醮科仪》。大观二年(1108年),宋徽宗诏以金录灵宝道场仪范426部,降天下道观,命守令选道士依法奉行。【元明斋醮】金元之际的全真道宗师,道法高妙,其为国主持的斋醮法事。金大定二十八年(1188年),世宗召丘处机真人进京,命主持万春节醮事。翌年,世宗又召王处一真人进京。王抵京时,世宗已死,继位的章宗即命王处一设醮,为世宗求冥福。明昌元年(1190年)二月,章宗敕命王处一真人在京师十方大天长观,为国设普天大醮七昼夜,章宗驾幸醮坛,行香祭祀,斋戒七日。并亲书普天大醮青词一通,《十方大天长观普天大醮瑞应记》中有记载。泰和元年(1201年)、三年(1203年),章宗两召王处一在亳卅太清宫举行普天大醮,王处一是全真道祖师王重阳七大弟子中最着神异者,而普天大醮是斋醮仪式中坛位最高、规模最大者。元代长春宫全真宗师,及太一道、玄教、正一道宗师,多奉敕为国举行大型醮祭仪式。丘处机真人弟子李志常,两奉朝命在长春宫建普天大醮、金录大斋。元世祖中统元年(1260年)冬,忽必烈诏长春宫设罗天大醮,全真掌教宋德方主持七昼夜醮仪。元仁宗延佑元年(1314年),玄教大宗师张留孙等,领天下道士千余人,在长春宫建周天大醮七昼夜,荐科宣仪,礼于上真。明建国之初,太祖朱元璋即敕礼部定拟斋醮科仪格式,于洪武七年(1374年)颁行《大明御制玄教立成斋醮仪》。明代正一道贵盛,张天师受到明诸帝的重视,国家斋醮祭祀,多命龙虎山张天师主持。从洪武至永乐年间,第43代天师张宇初为国建玉录大斋、荐扬玉录大斋、延禧大斋、传延禧法录、祷雨等。第44代天师张宇清建金录大斋、祈谢金录大斋、玉录大斋、祈谢大斋、普度醮、保安醮、金录报恩延禧普度罗天大醮等,据《皇明恩命世录》、《汉天师世家》等书记载统计,明代张天师共为国斋醮84次。永乐十七年(1419年),张宇清天师在福建洪恩灵济宫建斋七日,集浙江、湖广、江西、福建四处道士七千余人参加斋会,创造了斋醮人数最多的历史记录。次年所建的玉录大斋,也有1800羽士的规模。常见的科仪有哪些【发符科仪】符,是道教遣神召将的信物。发符科仪,就是道士按照信徒的要求,召请天将、功曹、符使等神,将符文通报三界帝阙的科仪,发符科仪中,道士通过发奏启师,行法变神,化符召将、通疏送符等仪节,将信徒期望赐福延生、度亡升仙的愿望上达神灵。发符科仪起源于东汉,形成于北宋,有悠久的传承历史,音乐激昂,内容变化丰富。【斋天科仪】斋是祭祀,斋天就是以香花灯水果等供品祭祀诸天尊神的意思。道士通过诵念诸天尊神圣号,志心奏请三清之境、妙有真境、紫金金阙、万雷帝主和四方圣境众神光临坛场,十方宣疏,代斋主忏悔过错,散花步虚,达到斋诚上达、恩贶下施之目的。【解星科仪】星,指星命。古代术数称人之命运和人降生的年月日时的八字有关,随着年寿增加,人的命运会有吉凶顺逆的变化,解星科仪就是为信众解除星命凶煞的科仪。在解星科仪中,道士通过诵经上香,恭请斋主本命星君,通疏上达,代斋主忏悔过错,以符咒法术解除年命凶煞之灾,达到祈愿斋主岁运平安、健康顺利的目的。化符召将,消灾解厄,道教科仪,科仪,依科演教,斋醮科仪,斋醮,宗教,祭祀仪式
现在不养生,将来养医生。千万别赢了事业,输了健康。关注我们,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,对您有益无害!
声明: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注重分享,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,或有版权异议的,请联系管理员,我们会立即处理,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通知我们(管理员邮箱:15053971836@139.com)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,谢谢!